卫敏
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
职业艺术家
“折枝花”花卉画的一种。画花卉不写全株,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,故名。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,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,弥觉隽雅。折枝花卉的画法把自然变小,把人心放大,由室内一花,而见漫山遍野。我想用最平实 , 熟悉的绘画语言将这些表现出来,做到极致。”
——卫敏
卫敏从小热爱绘画,她的艺术启蒙来自于父亲。卫父是一位非常热爱绘画的人。年轻时的卫父在内蒙古的大青山当兵看守炮弹洞,几百米的隧道只点一盏很小的煤油灯,闲暇时间卫父就在这盏小小的煤油灯下画画。卫父对绘画的挚爱卫敏从小耳聋目染。上幼儿园时卫父送给卫敏人生第一盒画笔,卫敏至今记忆犹新,“ 蜡笔盒只有火柴盒那么大,6分钱,盒子的封面画着一个身穿白背心手持红缨枪的民兵。”
1999年卫敏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专业的学习,这段时间是她在绘画上飞速成长且不断自省的一个重要时期,“ 什么是真正的我,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东西?我要怎么去表达 ,这是一个我终生都在寻找的东西”。
生花
花开花落,一任自然。
从初开的花蕾到盛开如云,再到落英缤纷,
灿烂的散尽,每枝花都在努力的绽放自己,
每个瞬间都是值得赞颂的。
《杏花》|105.0x35.0cm|绢本设色
“折枝花卉描绘的是一株花卉很小的局部,而不是从头画到尾把所有场景都描绘出来。她画的既不是一幅风景画,也不是从根到梢的植物标本,而是找那株花卉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。卫敏作品中的花枝并不是被置于某种特定情境之中,但是我们却可以沿着枝头的路径,凭借着想象,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更加完整的场面。她有意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出走的枝头上,光照下的花、枝、叶历历可见。我们好像看到了某种“离开”的价值。
《樱花》|105.0x27.0cm|绢本设色
《醉碟》|105.0x35.0cm|绢本设色
卫敏的作品以没骨画法见长,她广泛运用了撞水撞粉法,在熟绢或熟纸上,国画颜料中矿物色与植物色碰撞,部分融合,又不完全渗化,这种方法很适于表现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半透明的效果。颜料本身源于自然界的植物、岩石,现在又被用于表现自然,似乎看到了生命或者物质的循环往复。水与色的结合,结果并不完全可控,颜料顺着水自然流动,自然凝结,因此创作的过程是画者和画材"共同完成"的。
国画颜料的色彩非常单一,全靠自然的调和。卫敏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大多是自己调配的颜色,其中包括中国画颜料、日本颜彩、西方水彩等不同颜料的不断尝试和探索。
《垂丝海棠 -仿古绢》|27.0x105.0cm|绢本设色
海棠花又名思乡草,花朵妩媚招展,花姿低垂曼妙。这幅作品描绘了一株盛开的垂丝海棠的局部,花繁叶茂,构图别具新意,布局讲究形式的美感,枝干曲折有致,使得画面富有变化却并不突兀,自然和谐。设色淡雅,海棠花的花色在留白和绿叶的映衬下,恬静幽雅,艺术表现力极强。作品具有一种含蓄而动人的内在美,给观者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感受。
日常创作在媒介上的运用大多数艺术家会选择熟宣,但在卫敏作品中除了运用传统媒介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媒介,比如:日本绢、以及更传统更早期一点的明清绢,它们的纹理非常粗非常厚,通过不同的尝试,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变化。
《绣球-仿古绢》|27.0x105.0cm|绢本设色
绣球花象征“团聚”和“希望”。这幅作品描绘了一派繁花之景,绣球花开,如少女含羞,熠熠生辉。画面用色清新典雅,构图简洁,留白考究,花枝曲折有致。艺术家对花瓣的描绘极富特点,花瓣层层叠叠,灵动淡墨的点染,晶莹剔透,楚楚动人,好像有一缕缕清香扑面而来,沁入心脾,给观赏者营造出浓郁的画面氛围。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欣赏性。
《蜀葵》|60.0x60.0cm|绢本设色
语言对作品的阐释是第二性(性质)的。艺术家创作完成一幅作品,这幅作品就跟创作者脱离关系了,什么时候是这幅作品的第二次生命?就是遇到能读懂这幅作品的人,观赏者通过这幅作品看到他/她自己,才是这幅作品最美的绽放。
《木槿-绢本团扇》|33.0x33.0cm|绢本设色
“ 脱离那个吵闹浮躁的大环境,脱离所有社会角色,回到工作室拿起笔,心很快就可以静下来。生活就是艺术,无论它是嘈杂的或者琐碎的,它朝阳的一面加上它背阴的一面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。”